我国是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总体特点是:震源浅、震级高、破坏大。新世纪以来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都造成了惨痛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夺命的是建筑而不是地震。”面对严峻震情形势,如何把房子盖结实显得尤为重要。日本、智利等国家通过立法提高抗震设防等级,强制推广使用减隔震技术,房屋抗震标准普遍在8度以上,相当于能抗御7级左右地震。我国目前执行的抗震设防标准多在6~8度之间,仅相当于能抗御5~6级地震。
减隔震原理类似汽车减震器
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基础、底部或上下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器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达到预防地震效果。常用隔震器多为隔震橡胶支座,由多层橡胶和多层钢板或其他材料交替叠置结合而成。
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抗侧力体系中设置消能部件,通过阻尼器的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常用减震器包括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和流体阻尼器等,主要是通过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的能量。相比之下,传统抗震技术注重于“抗”,建筑基础与地基牢固联结在一起,地震时会引起上部结构一起发生运动。此时上部结构就像电路上的放大器,对地面运动的作用力进行惯性放大(一般建筑物可放大2~5倍),其所承受的地震作用破坏力比地面还要大。减隔震技术从“抗”发展到“减”和“隔”,即不与地震硬碰硬,当地震来临时,减隔震装置承受和抵消地震强烈的位移动力。此时,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0%~70%,破坏力明显降低。
减隔震技术成效显著
减隔震技术发端于19世纪,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在新西兰、意大利、美国、日本和中国推广使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994年美国加州北岭地震中,距震中36公里的南加州大学医院由于采用了隔震设计,房屋主体结构、非结构构件和室内设施完好无损,保障了作为地震应急救护中心的功能。该州的另外7家医院采用传统抗震设计建造,在地震中都不同程度受到损坏,丧失了正常使用功能。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中,位于震中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楼,由于采用了隔震设计,房屋主体结构、非结构构件和室内设施完好无损,为震后应急救护发挥了巨大作用。与之相邻的住院楼,由于采用传统抗震设计,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医护功能基本瘫痪。
减隔震技术在我国广泛推广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减隔震技术应用逐渐拓展到高层住宅、公用建筑、大型桥梁及文物保护等诸多领域。目前,全世界约有减隔震建筑(设施)25000余栋。其中,我国有7000余栋,减隔震建筑(设施)总数占全球的近1/3。2012年建成的昆明机场航站楼是全球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混合减隔震技术,设防标准超过9度。楼底1800多个大型减隔震支座,支撑起了航站楼大约100万吨的重量,一旦发生地震,减隔震支座可以大幅吸收地震波的冲击力量,从而确保航站楼主体减震的安全。
实践证明,越是在高烈度地区,越是大面积单体建筑,应用减隔震技术越能有效节约建筑成本。鉴于减隔震技术在历次地震灾害中的优异表现,2014年,住建部印发《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明确要求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新建3层(含3层)以上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和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的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