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建房热情高涨,但是,由于抗震防灾意识淡薄,建设方式落后,缺乏足够、及时的指导,致使亿万农民在规模宏大的建房热潮中,一味追求节约,忽视了房屋的抗震问题。而这一问题已为近年来江西瑞昌、九江、云南盐津等地震灾害所证明。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六度及六度以上的地震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显而易见,村镇遭受袭击的概率将大大高于城市。因此,我们必须对村镇房屋建设的抗震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

  当前村镇房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村镇房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其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管理成本高等特点,存在下列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建设分散,管理与指导跟不上发展需要。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村镇房屋建设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即一家一户独立建设。这种分散建设导致房屋建设材料不一,形式不一,质量不高,投资浪费。另一方面,村镇建设监管严重缺位,监管体制和方式落后。大部分地区乡镇人民政府的建设管理部门没有明确对村镇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的职能,监督检测条件差,对于房屋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没有能力按建设程序要求进行严格管理。同时,由于村镇中缺少必要的技术人才,无法对大规模的、分散的房屋建设进行有力的技术指导,特别是房屋防灾抗震技术的指导。

  (2)新村规划未充分考虑防灾抗震问题。由于在村镇规划中未考虑抗震问题,部分村镇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选址不合理,房屋间距过小,道路过窄,共享性差,加重了地震的次生灾害,也给震后的救灾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3)无正规设计。大量的村镇房屋以农村工匠的传统经验进行建造,没有考虑建筑物的抗震防震问题。

  (4)无正规队伍施工。当前,在广大村镇建设市场上,建设队伍主要是农村土生土长,农闲时放下锄头的泥瓦匠,不但技术不过硬,也没有经过必需技术培训。他们用传统的建筑技术为一家一户的农民建房服务。房屋结构是否具有抗震能力,完全依赖于工匠施工经验是否丰富,操作技术是否过硬。

  (5)建筑用材质量差。目前,大量不合格、劣质建材充斥农村市场,部分建房户为省钱,使用劣质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在村镇房屋建设中使用的不合格建材占较大的比重,埋下质量安全事故隐患。